一些比較知名的中國本土企業,例如比亞迪,更有可能在競爭和補貼退坡之中留存下來。過去數年中,比亞迪取得了不錯的成績,除了乘用車之外,他們還擁有巴士車輛業務,而且他們還有著大量的消費者基礎。
作為沃倫·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投資過的車企,比亞迪的營收在過去6年中都迎來了增長,而且彭博社的數據顯示,比亞迪至少在2000年就已經實現了盈利。
比亞迪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王傳福表示:“在競爭之中,只有那些擁有堅實的技術儲備的企業才能屹立不倒。通過掌握核心技術,我們可以看得更遠、更深?!?/div>
面臨最大風險的是仍在尋找立足點的后起之秀。許多公司的創始人或出資人都擁有互聯網或技術背景,他們習慣了高額的現金消耗率,但仍未必完全意識到汽車制造所需的巨額投資。
在電動汽車上投入巨資的非汽車企業包括富士康科技集團、阿里巴巴集團和中國恒大集團。以房地產開發聞名的恒大宣布,將在3至5年內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商。
羅蘭貝格(Roland Berger)駐上海合伙人兼戰略顧問Thomas Fang表示,實際生產所需的投資是他們在市場營銷和產品開發上投入的數倍。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到他們(造車新勢力)中的一些人推遲了大規模生產計劃。
總部和生產設施位于加州的法拉第未來(Faraday Future)尚未開始生產第一款車型。由寶馬前管理人員成立的拜騰汽車上個月表示,正在尋求7億美元的資金支持,該公司今年早些時候已經籌集了5億美元資金,計劃今年晚些時候開始生產。拜騰表示,他們需要完成最新一輪融資之后才能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量產。
車和家的創始人兼CEO李想表示,初創企業需要在明年之內獲得資金,否則就有被淘汰的風險。而且從此之后,沒有投資者會對新成立的造車公司做出承諾,即使是領先的初創企業也難以盈利。
李想是首批在中國擁有特斯拉Model S的人士之一,他在成功推出汽車門戶網站汽車之家之后,在北京創辦了自己的公司車和家。該新創公司從戴姆勒、豐田和寶馬招募了人才,計劃在第四季開始交付首款車型,但最初的目標是2017年。
李想認為,“一年內將有大量初創公司被淘汰,90%的投資者將遭受巨大損失”。(來源:新浪汽車)